电话:0771-2808233 2843309
电话:0771-2819966
传真:0771-2267278
地址:南宁市兴宁区新民路
40号广西旅游大院
客服一电话:13377008365
客服二电话:13377189021
客服三电话:13377179152
客服四电话:18977783630
注:以上手机号均为微信号
|
推荐:藏族的礼俗禁忌 |
作者: 文章来源:http://www.gxlxs2008.com 更新时间:2014-3-14 访问次数:次 |
藏族的礼俗禁忌,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产生于社会生活、继承于先民遗风,受宗教和政治制度的影响,部分吸收了周边国家和民族的民俗影响。
它—经产生形成或被人们接受后,就成了藏族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必须普遍遵循并用以判断或评价好坏善恶、文明野蛮的行为准则,它不仅体现着藏民族社会和阶级对人们行为的共同要求,而且也有约定俗成的法律属性。因此,要了解和研究臧民族,就必须懂得藏民族的礼俗禁忌。
一、礼俗
藏民族是讲礼貌、讲文明的民族;藏族的礼貌礼节难以尽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有礼节伴随。这里只能介绍日常生活通常遇到的一些礼俗。
(一)等级礼节
在旧社会平民路遇高级官员、上层贵族和宗教高僧大德,必须下马,脱帽和解下发辫,退至路旁,不准与他们大声说话,待目送走远不见身影时,才能上马赶路。
平民不得与上层人士平坐,不能同在一个碗里吃饭喝酒喝茶。也不能与他们大声交淡和直呼其名,必须在官衔、职务或称号后加上敬词后缀“拉”字,如噶伦拉、活佛拉等。与他们说话不能抬头挺胸,必须低头、双膝弯曲,唯唯诺诺。
(二)长幼之间的礼节
藏民族特别讲究长辈与小辈之间的礼俗,自古以来就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无论在家庭或社会任何场合,严格遵循“长幼有序”的规矩:走路让长者先行,坐时让长者上坐和先坐,说话让长者先说,吃饭喝茶喝酒长者优先。
长者说的话必须唯命是从,藏族有“长者教导比金贵”的古训。
对长者说话必须用敬语,不能直呼其名。
不论何处或认识与否,只要长者向你问话,不能故作未见,要作耐心细致地回答解释,更不能撒谎。
家中来长者时,家人要起立,待其坐下后,方能坐下。
(三)子女对父母的礼节
在家庭中,子女必须孝顺父母。对于他们的话要百依百顺,即使有错,也不得违抗、解释、更不得反驳。
父母和老人回到家时,子女要起来向父母老人问好,主动帮他们卸下身上携带的东西,帮助脱下帽、鞋,热情上茶斟酒。而且这些举动要彬彬有礼、恭恭敬敬。
父母为子女选定婚姻对象,不得违抗。
父母与客人说话时,子女不得插话。
父母外出不在家时,子女不得坐父母的座位。
(四)师生之间的礼节
“老师”,在藏语中是个极为神圣的称呼,在藏族社会中地位很高。老师在藏语中不—定指从事教育的人。也不一定是直接教授过自己知识的人,凡是对社会有重在贡献、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威望很高的人,一概称为老师。
学生对老师说话,必须用敬语。见到老师,先将帽子脱下拿在胸前,然后躬身低头,彬彬有礼,打过招呼,退让一边请老师先行。
老师若要进屋,要替他拉开门帘。
老师进学生居室,学生起立,恭候老师坐下后,给老师上茶斟酒,学生一般侍立一旁,一杯一杯地为老师添茶斟酒。待老师叫你坐下时,方能坐下。
(五)待客礼俗
藏族十分好客,就是素不相识的人路过家门口人也按“不使空腹”的规矩,敬上茶酒和糌杷。
客到,主人出门迎接,躬腰双手平展,表示欢迎。然后侍立一旁,请客人进屋。
客人进屋,家人起立让客人以男左女右的规矩入坐,主人拿出最好的饮具倒上茶或酒。如喝酒,客人不得端起酒杯即喝,须用无名指在酒中蘸酒向空中弹三次,以示祭天祭佛和祭灶神,然后再喝。
客人不必自行端喝,主人手持茶壶或酒壶,恭敬地侍立一旁,客人喝一门,主人斟—点,永远让客人的茶碗保持碗满茶热。
在西藏,主人将碗双手捧到客人面前时,客人才能双手接过去喝。
客人给主人送礼时,主人要把手先在衣裤上擦下,然后双手接过。
送客礼节也很讲究。客人要走时,家人起立。主人给客人所送的东西,客人离走时一般不得主动带走,等主人将礼物收包好后提出门外再交给客人。
送客有五个等级:最高礼节是陪送客人一天的路程;其次是送客一程;再次是让客人上马目送至不见身影为止;第四是将客人送至大门或大院门外;第五是将客送出家门口。
(六)献哈达和叩头礼
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
朝拜佛像、觐见活佛、会见客人、拜会尊长、婚丧节庆、朋友往来、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
叩头礼是最高的礼节;朝觐佛像,佛塔和活佛时必须磕头。对长者也磕头。
叩头礼可分为磕头,磕长头和磕响头三种。
地位和资助相当的宗教领袖之间有叩头礼,即双方头相叩。
二、敬语
藏族是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其特定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和风俗习惯表现在语言上,有着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色,其中人们广为使用的优美高雅的敬浯,就是根据本民族的行为规范、伦理道德为准则的。
藏族的敬语十分丰富,在日常用语中,方方面面都有敬语,这充分体现出藏语的高度文明程度,它是藏族人民纯朴、善良、谦虚、礼貌的美好心灵的再现。它是人们亲切交谈友好往来的必要尹段。通过语言的表达,能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和高低,也能反映出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一)敬语的产生与发展
藏语敬语究竟产生于何时,无资料说明;但据《五部遗教》中记载:藏族处在十二邦时期,就有了敬语。这就可以证实,距今三千年前,在语言交际中已使用敬语。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藏族敬语的词汇数使用范围对象,也随之逐步趋于精练、增多和规范。
就整个藏区来讲,敬语使用范围最广、最多以拉萨和日喀则为中心的前后藏地区。安多和康区使用较少。
敬语的构成具有一般藏语构词规律和自身相对独立的构词方式,纵观敬语的构成形式,大体上有三种类型:
一是对应形式,即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等普通词相对应。例如:普通浯中的手(拉巴),对应敬语为“恰”。普通语中的说(谢),对应敬语为“松”。
二是添加形式,即在普通词的词根之前或之后加上敬语词索构成敬语。例如普通词“扎”(头发),前加一“乌”字,构成敬语词“乌扎”。
三是替换形式,即在普通词中的一个词替换成与之相对应的敬语词的词根构成敬语。如普通词“拉秀”(手套)替换成“拉秀”,构成敬语词。
(二)敬语的类型
书面敬语是全民族统一的,只是由于作品的表现风格和时代的变迁不同而有些差异—口语敬浯,是随地方方言的差异、使用场合、对象的不同而有着较大的差异;特别在书信中,书面敬语与口头敬语不尽相同、书信对人的称呼更讲究、细腻,更优美动听,很有特色。
藏语中的各种类型的敬语词,据有关学者初步统计有8000左右,索朗多吉、罗旦、巴登、央宗、亦来五人合编的《藏语敬浯词典》中收有5500条。
藏族敬语词中数量最多的是名词和动词敬语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1.名词敬语
从词义上看,凡涉及人的活动和状态等方面的都有敬语,例如人体各部位名称与衣食住行、各种活动(包括心理活动)有关的基本上都有与其普通浯名词相对应的敬语名词。
2.动词敬语
动词中的敬语不仅数量多,而且使用十分活跃广泛。可以说所有普通动词都有相对应的敬语动词。
除了名词、动词中有大量的敬语外,人称代词、形容词、副词等也有敬语词、特别是人称代词中的称呼十分讲究。
(三)敬语的使用场所
藏族敬语不仅丰富了藏语词汇,更主要的是美化了语言,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
藏族在日常生活交往中,使用敬语的范围不分地位、贫富、年龄、辈份、性别、身份、职业,只要表示尊敬,均使用敬语。这充分体现出藏民族是一个讲礼貌、讲文明的民族。
日常生活交往中各种场合,都使用敬语,特别是以下几个场合必须使用敬语:
一是对人的称呼方面,包括口头和书信。
二是迎来送往方面。
三是节庆婚丧方面。
四是各种公共集会方面:例如参加庆典、举行宴会、会(接)见外宾、出席会议等。
五是人与人之间的交谈方面。这里要说明的是:人与人之间交谈使用敬浯不仅指下对上、幼对长、学生对师长,而且高僧对徒弟、主人对仆人、父母对子女、上级对下级等说话,都要使用敬语。